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杨  王冠  袁淑杰  于飞 《农学学报》2021,11(5):91-96
为了预先掌握葡萄各生育期棚内温湿度环境,从而让农户有充足时间调整大棚管理措施,降低气象灾害风险,利用2018年11月—2019年6月大棚内外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类型下棚内温湿度与棚外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棚内逐小时温湿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棚内温湿度与棚外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长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晴天和多云大棚内外要素之间相关系数大多在0.3以上,棚内气温与棚外要素的相关性更高且最大相关系数超过0.9,阴天相关性较低;棚内逐小时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模型的R2多在0.5以上,气温模型预报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SME)≤3.7℃、平均绝对误差(MAE)≤2.9℃,空气相对湿度模型预报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13.3%、平均绝对误差≤10.6%。所得模型填补了该地区大棚葡萄各生育期温湿度预报的空白,为田间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移栽期对烟草黑胫病和花叶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琛  陈庆园  彭杰  向红琼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479-2481
烟草黑胫病和花叶病是我国烟草的两种重要病害,经常因普遍发生而给烟草生产带来重大损失.为了研究移栽期对这两种病害发生的影响,根据烟草移栽期不同设置4处理,在上部烟叶基本成熟时记录分析各处理烟草黑胫病、花叶病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移栽期提前和推迟对烟草黑胫病和花叶病发生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近10年余庆县前期气候条件对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种群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1-2020年余庆县稻纵卷叶螟虫情资料和10年的平均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和风速等气候资料,探究10年间种群迁入和发生发展规律,并结合提前1候、提前2候和提前3候气候数据分析其对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2011-2020年余庆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和灯下诱蛾始见期最早分别出现在2014年4月4日和4月23日,最晚分别出现在2011年5月30日和2018年5月23日,近10年其始见期主要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主害代第3代迁入峰期主要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主害代第4代迁入峰期主要在6月底至7月上中旬;第3代主迁入峰期的成虫迁入量决定第3代幼虫的发生程度;最低温度、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余庆县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发展的关键气候因子,提前10~15 d的日最低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多、平均相对湿度越高,越有利于田间种群的增殖扩张,水稻的卷叶率危害越重。【结论】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和前期水汽条件充足都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  相似文献   
4.
草地是云贵高原的重要植被类型,与其他地区研究相比,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CO2交换过程和驱动机理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对云贵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的连续高频数据(2017年10月-2018年8月),分析了该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日尺度上CO2通量具有显著的变化特征,为明显的单峰型变化,白天净吸收,夜晚净排放。季节尺度上,每月均为碳吸收,吸收速率呈春夏高,秋冬低的特征,吸收峰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在1月,且生长季的碳吸收变化幅度比非生长季大。影响CO2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太阳辐射、气温、土壤温度和风速,综上,云贵高原草地生态系统CO2通量对温度较为敏感,温度升高可提高其固碳能力。总的来看,该生态系统是一个明显的碳汇,研究时段内净碳吸收量为425.14 g CO2·m-2。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贵州西部春薯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贵州西部地区15个气象观测站1978-2010年的气候资料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春薯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为贵州春薯生产安全布局、品种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马铃薯平均气象产量与同期气候因子的关系,得出春薯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有8个:海拔高度、生育期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以及7月平均气温、7-8月昼夜平均温差、5-7月降水量,每个指标分3级,对应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通过对各站点的气候资料及其对应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基础信息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式。依托GIS技术空间分析功能,运用模式进行网格距为100m×100m以及精确到贵州西部地区乡(镇)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得到春薯最适宜区占贵州西部面积的52%,适宜区占45%,次适宜区占3%。  相似文献   
6.
以红心猕猴桃品种“红阳”为试验材料,2013?2018年每年3?4月在贵州红心猕猴桃主要种植区15个基地对溃疡病进行监测,并统计各基地同期气象要素,采用叠加方法和剔除方法,分析冬季-翌年春季低温高湿的具体指标及其持续时间,结合溃疡病发生地、发生时间及发病率,探讨溃疡病与低温高湿及其持续时间的定量关系,确定红心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的冬季-翌年春季低温高湿及持续时间指标阈值。结果表明:贵州红心猕猴桃溃疡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为3月。在冬季,连续5d及以上日平均气温≤2℃、日最低气温≤-2℃、日平均相对湿度≥75%的低温高湿气象条件,有利于溃疡病病菌在树体内生存。在春季,连续5d及以上日平均气温≤18℃、日平均相对湿度≥80%的低温高湿气象条件易诱发溃疡病发生、流行。利用未发生溃疡病的猴场等11个基地2013-2018年每年12月-翌年4月气象要素对上述低温高湿条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猴场等11个基地冬-春季的温、湿条件均不能满足溃疡病所需的低温高湿气象条件。建议以此低温高湿气象条件作为红心猕猴桃溃疡病防御的预警指标,积极组织预防,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清镇市1985—2015年气候变化特征与粮食产量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清镇市1985—2015年逐年平均气象数据(风速、海平面气压、降水、平均气温、日照时间、相对湿度、蒸发量),通过M-K检验、小波分析、HP滤波、RDA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气温升高极显著,1994年、1997年出现突变,其他因子呈降低或减少趋势,日照时间突变最频繁;各因子振荡周期不一,变化周期以28 a最突出,目前除气温处于偏高期外,其他因子均处在偏低期;气候变化对粮食产值的影响有正有负,正影响最大值出现在2009年,在1990年和2011年负作用力达到最大。【结论】Monte Carlo Test表明,气候因子均与产量之间显著相关(P<0.05),粮食产量的43.3%能被选取的气候因子解释,气候产量与降水量、气温以及相对湿度正相关,与风速、海平面气压、蒸发量、日照时间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贵州山区红心猕猴桃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贵州西部红心猕猴桃种植区2005-2014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依据贵州85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旬、逐月、逐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以及观测站和1462个乡镇的地理信息数据,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和模糊聚类法,通过分析贵州省西部红心猕猴桃各生育期的气候条件,得到红心猕猴桃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对红心猕猴桃种植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历年极端最低气温(80%保证率)、1月平均气温、3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8月昼夜温差、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可作为红心猕猴桃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每个指标分4级,对应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红心猕猴桃种植最适宜区在贵州西部地区,适宜种植区在贵州中部偏西地区,次适宜种植区在贵州中部,不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遵义市、铜仁市、东南部局部和西部边缘。调查表明,贵州山区红心猕猴桃实际种植情况与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2020年5月上旬高温、强光照天气对红心猕猴桃幼果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贵州西部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及其红心猕猴桃主要种植区的发耳、杨梅、猴场等19个基地2020年5月上旬高温、强光照天气过程中的逐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日照时数、太阳辐射等实时气象资料,分析高温、强光照天气对贵州西部红心猕猴桃幼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3—9日,持续高温、强光照天气,导致红心猕猴桃果实日灼病严重,以都格基地红心猕猴桃果实被高温、强光照灼伤率33.3%为最高,其次是龙河、新窑两基地,其果实灼伤率在27%以上,再次是发耳、阿戛、米箩、鸡场和岩脚基地,其果实灼伤率在22%以上。在红心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期,当连续4天及以上日最高温度超过35℃、太阳总辐射超过41 MJ/m2或日照时数超过10 h时,红心猕猴桃果实易发生日灼病;在红心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期,当连续3天及以上日最高温度超过38℃、太阳总辐射超过41 MJ/m2或日照时数超过11 h时,红心猕猴桃果实一定发生日灼病。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温湿气候变化对‘红阳’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的影响,以‘红阳’猕猴桃为试材,基于2013—2018年贵州猕猴桃主要种植区的水城县猴场、米箩、勺米、六枝特区郎岱、盘州市普古共5个试验区3—4月溃疡病监测资料以及同期温度、湿度、持续降雨日数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溃疡病发生和流行与温度、湿度、持续降雨日数的联系。结果表明:‘红阳’猕猴桃溃疡病始发的气象条件为持续4天及以上有降水天气(日降水量≥0.1 mm)出现,且日平均温度≤15.0℃、日平均相对湿度≥80%,同时溃疡病始发之后继续维持1天及以上的低温阴雨高湿天气;溃疡病流行的气象条件为持续4天及以上有降水天气(日降水量≥0.1 mm)出现,且日平均温度≤18.0℃、日平均相对湿度≥80%,同时溃疡病流行之后继续维持1天及以上的低温阴雨高湿天气。贵州西部‘红阳’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流行对温湿变化有较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